跨学科设计方案

时间:2024-02-20 17:15:59
跨学科设计方案范文(通用5篇)

跨学科设计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学科设计方案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学科设计方案1

一、主题:

歌曲《春晓》

二、学习目标:

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

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

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

三.学习对象:

xx级艺术专业学生

四.活动流程

同学们,说到春天,你能想到什么呢?各种景色、诗歌。提到诗歌我们一定都能想到《春晓》这首诗吧?

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

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两种情感?

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

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

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

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

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

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

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

五.学习资源:

手机、电脑,鸿合白板

六.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

七.学习评价:

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

  跨学科设计方案2

一、学习主题

校园内植物的探究

二、学习目标

(一)总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校园周边的植物,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探究,主动学习,丰富对植物的认知。

(2)通过探究自己要研究的植物,了解和这种植物相关的知识。

(3)学会用上网收集,影集制作,查询图书,询问他人等方法探究问题,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加对校园环境的爱护和爱校精神。

(二)具体学科目标

1.语文学科

(1)在真实的场景下写作,尝试运用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积累的语言材料到写作之中。

(2)能客观反思并诉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生物学科

(1)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

(2)坚持写观察记录,探究自然奥秘,发现问题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一步探究问题,培养实践精神。

3.美术学科

(1)根据美术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画所研究植物的简笔画,或进行植物手工编织、制作模型。

(2)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拍出美观的照片。

4.音乐学科

(1)寻找与校园植物有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培养审美情趣。

5.信息技术

(1)学会在生活中收集资料,利用互联网工具和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的重要性。

三、学习对象

高中

四、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5课时)活动准备阶段:

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利用微信小程序识别植物。制作校园内的植物种类的思维导图,学会归类概括。选取小组内要研究的具体植物,并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10课时)活动阶段:

学习按顺序观察植物并写一写。

寻找与该植物有关的诗歌,制作附带诗词的植物卡片、或使用橡皮泥等工具制作植物模型,或制作植物标本。

进行和植物有关的歌曲、音乐鉴赏。

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植物标本小影集。

种植一种植物并观察。

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查找和研究植物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介绍。

第三阶段(6课时)展示交流阶段:设计制定展示交流方案。

  跨学科设计方案3

一、学习主题:

传统节日与班队会扩展活动课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在第一课时完成的基础上,开展一节扩展活动课。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认识端午节。同时也为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活泼的节日氛围,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制定如下方案。

二、教学目标:

1.语文: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氛围。

2.美术学科:画鸡蛋、训练学生动手操作与绘画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3.劳动学科:制作龙舟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

4.信息技术学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成果。

三、活动过程:

(一)介绍端午节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二)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1.看龙舟视频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 “ 龙舟 竞赛 ” 吗?端午节 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 , 也是一项体坛盛事 ! 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 , 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 锣鼓声 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 粽子 抛进江中喂鱼虾 , 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2.谈谈感受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三)制作龙舟

现在就有请我们敬爱王老师教我们制作会动的龙舟吧!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看谁的手最巧,做的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龙舟送给妈妈或长辈。

1 .拿出材料包:硬纸板、彩纸、木棒、剪刀、胶棒。

2.将碎龙舟首尾剪裁好,备用。

3 .剪下相对彩纸做龙舟身体。折叠彩纸。

4.将龙舟身体和首尾连接起来

5.学生动手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展示作品

(四)蛋蛋节

主持人:同学们动手能力真强!今天我们除了庆祝端午节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那就是“蛋蛋节”!

1.画彩蛋

2.展示彩蛋:把彩蛋摆成心形。

3.撞蛋大赛:评选出鸡蛋王,鸭蛋王和鹅蛋王

(五)趣味过龙门

主持人:同学们。看看我们班级的门,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班级前门事先布置成了龙门的样子。在门框上绑一个粽子。取寓意“龙门高中”。现在请同学们排好队。依次通过前门,并高高跳起,摸一下门上的粽子,讨个好彩头。并从后门再回到班级就座。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他们在今后的每一个端午节都会过得特别有意义。

  跨学科设计方案4

一、班级基本情况

丽水市特殊教育听障部601班,本班共有8位学生,其中A组的6位学生总体学习能力比较好,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B组的2位学生平时去三年级走读。

教学地点在:五楼录播教室

教学资源:课件科学器材实物道具

教学人员:朱君斐

二、学习主题和内容

学习主题: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学习

涉及学科:基础学科为数学,其他学科为科学。

学习内容及组合方式: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以基本的数学知识点为主,借助科学器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助于直观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学生起点行为分析: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体积的相关知识,动手操作及理解能力都比较好,能准确接受老师的任务信息。

个别化学习目标:

A组:

1.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认识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建立容积的概念,建立1毫升和1升的表象。

3.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B组: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升和毫升,初步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尝试读取具体的容量。

教学重点:

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学习环境支持:希沃白板5 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 针筒 调羹 水 实物教具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一瓶药及用法用量,引出容积单位毫升。

出示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容积的概念

1.了解容器

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图片,请生按照能否装东西的标准分成两类。请一生上台进行操作。师小结:能容纳别的物品的`物体,就叫做容器。

2.容积的概念

课件出示: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3.巩固容积的概念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呢?出示一些物品,请生分类哪些有容积?根据学生回答师强调: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物品的物体,才有容积。

(2)认识容积单位

1.介绍容积单位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ml,带领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容积单位。

2.联系实际,深入了解容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师再出示一部分实物上标有升和毫升单位的物品,请生进行认读。

3.认识测量工具

出示量筒和量杯,通过课件介绍名称及读取刻度的方法。

4.观察操作建立1ml和1l的表象

师先示范通过针筒抽取1毫升放入调羹再指着水量带领学生读1毫升。再同桌互助装取1毫升的水量,直观感知1毫升。

活动:每组借助量筒拿取10毫升的水量,再倒入调羹进行观察。

出示量杯装1000毫升的水,指出1000毫升=1升。

5.探究升与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刚好倒满,得出结论1升=1立方分米。师再带领学生推出1毫升=1立方厘米。

(三)解决问题

过渡:谁知道一个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吗?课件出示喝水小贴士。提问:如果老师的杯子是500毫升的,那我一天要喝几杯才健康呢?

追问:每次喝200ml,你们能用一次性杯子取出200ml吗?请生挑战再集中验证,比一比谁取得最接近200ml。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

1.一课一练 第一课时(AB组)

2.调查作业:一大桶约5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怎么买比较合算?(A组)

五、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次教学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在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过程中借助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带领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容积单位的具体量,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建立抽象的概念,同时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运用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每天要喝多少水以及每次喝多少水的情境,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显得单调,增加了趣味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知识点也会掌握的更牢固。

  跨学科设计方案5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光学课程,对透镜折射光线的作用不能清晰且形象地理解和运用,更不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所以,仅借助于文字和图片去教授该知识点,一般的学生会难以理解视觉形成与矫正的原理,最后就只能干涩记忆。然而,视力的健康问题与每个孩子的生活和健康成长都息息相关,他们要把生物学学活,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教书人的目标。在学科融合的理念下本课题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利用光学仪器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点,去模拟眼球的正常和近视时的成像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内容来白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本课题的融合点就在于让学生利用物理光学仪器自己动手去模拟眼球的成像过程,他们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光线(红绿激光)进入眼睛后会被晶状体(凸透镜)折射汇集,并且发现想要看得清不同距离物体,晶状体曲度需要发生改变。学生能直接通过替换晶状体和拉长眼球模型模拟近视成像,探究得出近视成因。在近视矫正过程中,学生亲自用凹透镜和凸透镜模拟“眼镜片”尝试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现象非常明显。

三、利用物理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物理透镜模拟晶状体来成像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知道近视的矫正镜片类型。

难点:探究出凸透镜折射规律,将规律运用在对近视形成过程的理解、近视的矫正方法。

通过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提升学生在生物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学科融合的理念下本课题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利用光学仪器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点,去模拟眼球的正常和近视时的成像过程,实验现象直观明了。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健康生活的生命观念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用所学达所用。

四、部分学生活动展示

用物理模型模拟看近处的正常眼成像。

《跨学科设计方案范文(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